摘要: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乳糖酶分泌不足,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内蒙古骆驼研究院对25名乳糖不耐受者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跟踪观察发现,除2名饮用大剂量(250ml)骆驼奶有轻度反应外,其余23名患者接受程度都很高。

乳糖不耐症:
乳糖分子大约在一亿年前出现,它于十七世纪被发现,并于1970年代在实验室合成,当时确定了化学结构。仅占牛奶热量的50%。
在欧洲,印度,亚洲和北非等地,人们发展了畜牧业文化。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况,喝牛奶和不喝牛奶的人类机体发生基因突变。乳糖酶是其中之一。该酶水解葡萄糖和半乳糖中的乳糖。先天性缺失很少见,通常在出牙过程开始时会减少或消失。
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骆驼奶时会出现症状。最常见的是腹泻,呕吐,恶心,腹痛和虚脱。这似乎是结肠细菌对未水解的乳糖起作用的结果。
骆驼是通常用于运输和生产肉和奶的哺乳动物。有趣的是,在人们食用骆驼奶的地方,尽管其中含有乳糖,但据说很少有乳糖不耐受患者。因此,我们重点观察了患有乳糖不耐症的25名患者饮用骆驼奶后的情况,经过8个月的观察后反应发现除了两名对最大剂量骆驼奶(250 mL)有轻度反应的患者外,其余23名患者接受程度都很高。且骆驼奶的巴氏杀菌不影响耐受性。相反,患者们对少量牛奶会表现出临床反应。

图1 根据症状出现的频率
如图1所示,通过比较两种奶类的反应,我们发现与骆驼奶有关的反应较温和,与牛奶有关的反应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实验期间没有患者出现恶心或呕吐。
乳糖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会增加钙的生物利用度,从而使小肠中的吸收水平更高。儿童喂养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时的钙吸收为36 %,而使用全脂牛奶则占60%的吸收率。总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结果表明,对于不耐乳糖且不能服用牛奶的患者,使用骆驼奶可能是一种选择。

相关知识: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远东人群发生率高,大部分人群不出现症状,但在以乳汁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常发生腹泻等症状。
母乳和牛乳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小肠尤其是空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乳糖,部分乳糖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二氧化碳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加肠蠕动,使儿童表现不安,偶尔还可能诱发肠痉挛出现肠绞痛。乳酸的增加还使粪便的pH值降低。

乳糖不耐受一般分为三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发生率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我国新生儿的乳糖不耐受多属于此类,由于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各人不同,症状的轻重不一。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多发生在肠炎后,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而于肠炎后出现乳糖不耐受性腹泻,需待绒毛下端向上生长至顶端,能分泌足量乳糖酶后腹泻方止,一般需0.5~2个月。不少新生儿和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由于肠黏膜发育不够成熟以及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对乳糖暂时不耐受,排便次数多,待活性正常后次数减少。
3、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最常见,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相关。表现为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消失,引起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发病年龄和发病率存在种族与地区差异,亚洲人发病年龄为7~8岁,欧美部分民族约20岁,黄种人和黑种人发病率均高于白种人。
备注:该相关知识非内蒙古骆驼研究院原文,附于此,只是让大家能更清楚、更完整地了解乳糖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