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今年64岁的浙江人陈钢粮15年前在新疆边陲小镇阿勒泰福海县,被当地人“傻子,傻子”地叫着,他用江浙人特有的乡音“我一定会带你们致富”,回应着当地哈萨克牧民。
15年后的今天,陈钢粮带领的旺源集团已经成为中国骆驼产业的领军者,以诚信为本,立志边疆富民。
通过15年来的坚守与创新,旺源集团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骆驼原生态养殖、产业科技研发、产品深加工、国内外销售布局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在这座驼奶飘香的边疆小镇,那座屹立在城中的旺源集团大楼,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福海人心中的骄傲。
浙江来了个“傻子”
“要留你自己留着,我走了”,15年前的冬天,在零下40度低温的阿勒泰福海县,被陈钢粮“忽悠”一起来投资做驼奶产业的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要从繁华的“鱼米之乡”到这种滴水成冰的穷乡僻壤。
看着蒙古包里,一群饭都吃不饱、衣衫褴褛的哈萨克牧民,弹着冬不拉,跳着黑走马,与世无争的样子,陈钢粮的朋友就气不打一处来。
“你尝尝,尝尝驼奶的味道。”陈钢粮笑眯眯地接过哈萨克大娘手里的驼奶递给朋友说:“这可是宝贝的呀,治百病的。”
“你们天天骂我是傻子,傻子。把我的朋友都吓跑了。”陈钢粮还是没能说服朋友留下来,自己倒是和当地牧民“混”在了一起。
福海县的哈萨克牧民人人都在打量着这个对骆驼痴迷的浙江男人,“这个浙江人有钱,他是来跟我们收购骆驼奶的。”第一次见到陈钢粮,就对他深信不疑的马那提见人就说,这个浙江人要把骆驼奶当牛奶一样卖到外面去。
20世纪90年代末,阿勒泰地区的骆驼有20多万峰,当时的骆驼还是哈萨克牧民转场时候重要的搬家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骆驼的作用渐渐削弱。到了2006年,整个阿勒泰地区的骆驼就只有3万多峰,福海县也仅存2000多峰了。
陈钢粮为什么对骆驼这么感兴趣?
一峰母骆驼怀孕需要13个月左右,本地人马那提对骆驼最熟悉不过了,“生了娃娃才有奶,一天产奶子嘛最多2公斤,5块钱都卖不掉。”马那提家里有两峰骆驼,驼奶与牛奶不同,新鲜挤出的驼奶两小时后就会变质。
2006年,到阿勒泰旅行的陈钢粮就在马那提家里,听着他手舞足蹈地介绍过骆驼奶的功效。看着马那提的小儿子光着屁股跑来跑去,两个女儿也是一件好衣服换来换去的穿,陈钢粮心里五味杂陈。
“来新疆之前,我去了内蒙古,那里牧民也养骆驼,但我没想到,你们新疆的牧民这么贫穷。”陈钢粮拉着马那提70多岁的老母亲说:“没事,我有钱,明年我在这里给你们建个厂子!15块钱一公斤收驼奶好吧?”
这个浙江人说的是真的吗?临别时,外面的小路泥泞湿滑,马那提全家老少九口人,坚持要把这位客人送到离家很远的公路边。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年后,陈钢粮果然来了,他带着前半生所有的积蓄来到福海县,他带着当时的一句承诺,来到这里建厂,成立了新疆旺源驼奶实业有限公司。
厂子建好,收奶的工作也就开始了。马那提成了陈钢粮忠实的“驼友”,一起挨家挨户收驼奶,按照当时的承诺,15块一公斤,由于当时牧民养的骆驼少,奶量自然也少,收奶员用矿泉水瓶子去收集,收一公斤半的奶需要跑30公里路,有时还需要跑上百公里才能收到,收回来的奶也只够做试验用。但15块钱的价格,传遍了牧民圈。
回忆起当初的收奶之路,现任旺源集团奶源部经理阿达力汗感慨万分:“那时候我们就一辆皮卡车每天绕着离城区几百公里外的阿勒泰大大小小的牧场跑,只要见到路上有一峰骆驼,我们就追上去寻找骆驼的主人,做工作让他给我们供驼奶。很多人不相信我们,也觉得怎么会有人为了一两公斤驼奶每天大老远的来找他们收。”
“那个时候我们只认钱,都知道有个浙江人高价收我们当时卖不出去的驼奶。”当地牧民胡安·卡拉甫说自己当时也是抱着赚点钱的心态给旺源供驼奶。
牧民觉得买卖驼奶是天方夜谭,只有陈钢粮知道,让牧民摆脱贫困,实现产业化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看到希望。
驼奶总算收回来了,可驼奶保鲜技术成了最大的问题。陈钢粮想得太简单了,他当初以为投上2000万足够多了,将内地先进的制冷设备买来,和牛奶保鲜技术一样做就可以了。为此,他还专门到牛奶生产企业去学习过保鲜技术。
其实不然,从零起步发展骆驼产业,其难度远远超过了陈钢粮的预期。驼奶的保鲜技术解决不了,就意味着驼奶没法远距离运输,无法变为商品。
导致驼奶快速变质的物质叫芽孢,杀灭它,既不能用高温,也不能用高压。要想不破坏驼奶的品质,只能寻找一种物理方法。
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生物遗传学专业的陈钢粮,下海经商前在科研机构做过研究员。
我是一个搞科研的人,不怕做实验。陈钢粮开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老家没有人愿意到边远山区来陪陈钢粮一起“疯”。本地来应聘的都是年轻人,当时员工的最高学历也只有大专。
陈钢粮一边当老板,一边当老师,自己培养技术团队。团队反复总结,不断尝试着做试验,可始终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做实验用了近上百吨驼奶。
实验用的驼奶再送给15块钱一公斤卖给自己的牧民,牧民对此还是那句话,“这个疯子就是给我们白送钱的。”
喝不完的驼奶只能用来浇花浇树。就连专家到厂里指导工作时,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给出的结论是,骆驼液态奶的保鲜技术从来没有人做过,再不要做无畏的浪费了。
驼奶保鲜技术如此之难,专家不看好这个项目,公司员工越来越迷茫,牧民们渐渐失去了信心,朋友也劝说他放弃,家人阻止他不要再折腾了。但陈钢粮对一份事业执着痴迷的精神,不允许他就此放弃。
“他们都叫我疯子,疯子和天才一线之差,科学家成功以前都被人当疯子的。”人生难得几回搏,陈钢粮决心要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他把老家几处房产抵押给银行,继续投资做科研,坚守在福海。
浙商“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艰苦创业作风在陈钢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研究驼奶保鲜技术,陈钢粮白天扎在实验室里和团队一起做科研,晚上就住在骆驼圈里,观察骆驼的生活习性,骆驼疯狂起来又是踢人,又是吐吐沫。牧民们看着他又气又笑,在大家的眼里,陈钢粮天天都在重复做着毫无希望的实验,就是个疯子。
独创“三零扶贫模式”
从疯到神,陈钢粮用了3年时间,在做了103次实验后,终于找到了杀灭芽孢的物理方法——“生物滤网”物理灭菌技术,利用鲜驼奶中营养物质分子结构,与细菌分子结构大小不同的生物学原理,将细菌通过“生物滤网”进行识别与过滤后排出,同时保留驼奶中高活性营养成分、保证抗体不受破坏,达到杀菌与营养全面保留的双效平衡。
2010年7月,旺源的液态驼奶宣告研发成功了。当世界上第一杯零添加、无防腐、原生态、保质期超过180天的液态驼奶生产出来后,预示着困扰全世界牧民骆驼乳保鲜技术这道世界性难题,被完全攻克了,这是中国专利,很多人说这下陈钢粮要发财了。
“这些年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哈萨克牧民要有钱了!”这是陈钢粮的第一反应。
“我承诺过到这里来是带牧民脱贫的,我还要解开骆驼身上的秘密。”专注于科研的陈钢粮决定继续探究骆驼的基因之谜。
2012年,陈钢粮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和解析工作,双峰驼全基因组图谱的成功绘制和破译,对骆驼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驼奶保鲜技术问题解决了,骆驼产业发展有了理论依据,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奶源问题。驼奶变成了商品,想养骆驼的牧民越来越多,贫困的牧民想通过养骆驼摆脱贫困,但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他们在银行有欠款记录,无法贷款,迈开脱贫致富的第一步愈发艰难。
企业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是惊人的,一个独特的扶贫模式在福海诞生:一是从企业直接拿出钱来借给贫困牧民,不收一分钱利息;二是企业向银行担保,让贫困牧民贷款;三是向全国代理商发出倡议,由他们预付货款给牧民。这个创新性的旺源帮扶模式一出,令贫困的哈萨克牧民们欢欣鼓舞。
旺源在国内独创的“三零扶贫模式”(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对于贫困养殖户,直接给予资金扶持,彻底解决了当地贫困哈萨克牧民发展养驼产业的大难题。
企业先后为阿勒泰地区600多家贫困骆驼养殖户借款和担保贷款共计1300余笔,累计金额1.2亿元,还辐射带动新疆阿勒泰、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哈密等五地州市5600余户养驼牧民摆脱了贫困,让上万哈萨克牧民过上了好日子,让无数家庭收获了健康。
他探索的这条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得到了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和农业部的高度认可,被命名为“福海模式”。2021年2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企业日具规模,工厂里、产业园里涌入了越来越多的牧民,摇身成为驼奶产业工人,很多牧民一家老小都在旺源企业工作。像马那提,胡安·卡拉甫这样的牧民,已经是旺源生产线上的骨干员工。
早已靠生产驼奶脱贫摘帽的福海县牧民都是这样说的,旺源是我的,我是旺源的!
“必须都是你们的”陈钢粮带着没有改变的乡音,依旧扎根在祖国西部的边陲小镇。
未来,他希望中国的骆驼产业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所有有骆驼的国家惠享“中国方案”。
(素材来源:旺源集团微信公众号∣作者:古丽米拉·太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