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的位置及按摩百会的作用有哪些?

穴位位置:
百会穴的位置位于督脉之上、头顶正中心,以两耳尖划直线与督脉交汇点即是百会。
取穴时采用正坐的姿势,把头有意识地低下来,这样双手就会自然下落到正确位置,两耳尖直上,跟前边正中线的交汇处,就是百会穴。仔细摸,会有一个小凹陷。如果不低头,要往后一点,特意把手要抬高,放到后面,大部分人能摸得到那个旋,那里就是百会穴。
穴位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穴名解说: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穴,三阳穴,五会穴,顶中央穴,天满穴,天蒲穴,巅上穴。
《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1)百会穴。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名意与百会同,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
(2)顶中央穴。此指本穴位于头顶中央,无它意。
(3)天满穴。天,天部。满,满盛也。天满名意指穴内阳气为满盛之状。理同百会名解。
(4)天蒲穴。天,天部也。蒲,古指草盖的园屋,此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卫外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5)巅上穴。巅,顶也。上,上部也。巅上名意指本穴位处头顶,且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6)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之阳气汇聚而成,但以膀胱经及督脉传入的阳气为多,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穴居颠顶,联系脑部:百会穴位居颠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根据“四海”理论,“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
由此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穴位含义: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在此交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充盛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传前顶穴。
功能作用: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按摩百会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百会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1、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2、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等;
3、治疗眩晕、血管性头痛、升阳举陷、益气固脱、清神醒脑、增强记忆力。
穴位配伍:
1、醒脑开窍:治尸厥、卒暴中风等证。现代常与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冲穴等穴相伍,
2、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证。现代常与风池穴、内关穴、神门穴、三阴交穴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3、升阳举陷:治脱肛、泄泻等证。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与气海穴、关元穴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穴、肾俞穴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穴、三阴交穴等穴相伍治遗尿。
4、通督定痫:治癫狂、痫症。现代多与大椎穴、人中穴、神庭穴、神门穴等穴相伍,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5、百会穴配天窗穴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穴、长强穴、大肠俞穴治小儿脱肛;配百会穴、人中穴、合谷穴、间使穴、气海穴、关元穴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穴、天枢穴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穴、百会穴、风池穴、足临泣穴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穴、天柱穴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穴、水沟穴、足三里穴治低血压;配百会穴、水沟穴、京骨穴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穴、肾俞穴(回旋灸) 主治炎症。
6、百会穴配脑空穴、天柱穴,可疏风散邪,主治头痛;百会穴配复溜穴、后溪穴,可滋阴潜阳、醒脑开窍,主治眩晕;配复溜穴、行间穴,可育阴潜阳、疏风止痛,主治头痛、眩晕;配行间穴、听会穴、复溜穴,可滋阴清热、醒脑开窍,主治耳鸣;配太冲穴、丰隆穴,可疏肝涤痰、开窍醒神,治疗中风;配风府穴、阴陵泉穴,可疏风散寒,主治风寒头痛;配合谷穴、曲池穴,可疏风散热,治疗风热头痛;配二白穴、长强穴,可升阳举陷、益气固脱,主治脱肛;配维胞、归来穴,可益气升阳、举陷固中,主治阴挺;配合谷穴、足三里穴、天枢穴,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久泻久痢;配素髎穴、迎香穴,可补肺固表、疏经通络,主治鼻塞。
现代研究: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前神聪、悬厘等穴,能够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使脑组织细胞有一定恢复。刺激百会穴、前顶穴、四神聪穴等,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大脑皮层中枢生物电活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针刺后改善了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
百会穴在临床应用中,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可升、可降、可静、可动。
可升
即对于因气机上升不及甚至反而下降所导致的一些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升阳、益气、举陷的作用。
百会又名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会元针灸学》载:“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其属督脉经腧穴,督脉为“阳脉之海”,该穴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本穴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高处,又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故而针刺用补法时,本穴具有良好的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的作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日:“百会,治小儿脱肛久不差……”临床中因为中气下陷所导致的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眩晕、头痛等证,常常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例如:对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可以选用百会、长强、大肠俞、脾俞、气海,均用补法;配合足三里、中脘、建里、气海,对于因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具有较好的疗效。
可降
即对于因气机下降不及甚至不降反升所导致的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降逆平冲的作用。百会又名巅上(《针灸聚英》)、五会。《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而“五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之会。肝为刚脏,其气易逆易亢,人体的火热之邪或者阴寒之气多易顺肝经上逆入脑,直犯巅顶,从而出现眩晕、恶心、巅顶头痛、中风以及神智昏迷等症状,此时取穴百会并且用泻法具有良好的平肝潜阳、镇肝熄风的功效。
《玉龙歌》云:“中风不语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使苏醒免灾危。”所以临床中对于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或者厥阴寒气上逆所致的眩晕、恶心、巅顶头痛、中风、昏迷等症,常选用百会穴用泻法,配合其他穴位来进行治疗。例如:配合太冲、头维、太阳、风池治疗肝阳头痛;配合谷、太冲、十宣或者十二井穴放血治疗中风、神智昏迷抽搐等。
可动
即对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以“静”、衰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使“静者可动”之功效。
百会又名天满(《针灸资生经》)。天,天部;满,充盛也。天满意指穴内精气为充盛之状。由于本穴位于脑部巅顶处,内应于脑。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主持着人体日常的各种活动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工作,所以对于临床中由于元神不足,髓海的异常所导致的疾患如:癫证、尸厥、嗜睡、健忘、中风脱证、半身不遂、休克、头部空痛绵绵不休、耳聋、小儿脑瘫、大脑发育不全、五迟、五软等,可以选用百会穴,或针或灸,配以其它腧穴,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囟门未闭的小儿应该禁针。再如,对于中风脱证,可以选用百会、关元、气海,采用艾炷隔姜灸;对于年高体衰,或者体质虚弱所致的健忘证,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配合四神聪、绝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配合心理疏导,也有较好的疗效。
可静
即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以“动”、亢进为主的病变,选用百会穴具有使“动者可静”之功效。根据阴阳理论,人体是由阴阳二气组成。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升,阴主降。阴阳二气的不断升降协调转化,才有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百会穴位于人体高处,又为手足三阳经与“阳脉之海”———督脉的交会之处,所以此穴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根据“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百会穴当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熄风定惊的功效。
临床中对于因为阳气过于亢盛所导致的疾患,例如:狂证、失眠、惊悸、脏躁、急惊风、破伤风、角弓反张、心烦、耳鸣等病证,可以选用百会穴用泻法,配合其他腧穴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失眠,可以选用百会配以神门、内关、三阴交、申脉、照海;临床观察发现,单用百会穴,用一指禅推法进行操作,有良好的镇静安神、催眠的功效;脏躁可以选用百会配合四神聪、太溪、照海、太冲、风池;角弓反张可以选用百会配和太冲、合谷、十宣等。
百会穴属于临床中的常用穴,应用范围极广,笔者在此仅根据一己之见,难免挂一漏万,不周之处,还请同道不吝赐教。
百会穴治疗及注意事项
百会穴的操作方法很多,比较最简单的是用手指,用手指揉、按压,用大拇指和中指放在百会穴上,来回的按压就可以。
穴位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手法:端坐在椅子上,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可以疏通经络,提升督脉的阳气。高血压的朋友用此方法,每天坚持,可以使血压稳定并降下来。对于低血压患者,刺激百会穴可以起到升提血压的作用。
叩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可以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百会为诸阳之会,轻轻叩击可以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当外感风寒出现头疼或休息不好、失眠引起头部胀痛时,可用此方法缓解。
点揉法:以一手的中指或食指附于百会穴上,先由轻渐重地按3-5下,然后再向左、向右各旋转揉动30-50次。如果是体质虚弱或患有内脏下垂、脱肛等症的朋友,开始按揉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后逐渐加重,按摩的次数也可随之增多。
温灸疗法: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温热、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防头昏头痛、失眠、阳气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坚持每天温灸,有保健长寿的功效。
针灸疗法:平刺0.5~0.8寸;可灸。
百会穴的气功保健方法有四:
其一是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至发热为度,每次108下。
其二是扣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扣击百会穴,每次108下。
其三是意守法: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守时以此穴出现跳动和温热感为有效,时间约10分钟。
其四是采气法:站坐均可,全身放松,意想自己的百会穴打开,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和阳光清气源源不断地通过百会进入人体内,时间约10分钟。
